“您可是定州高行俭,大齐四大儒之一?”应宝珍收敛惊讶神色,斟酌问道。
她回看了一下高行俭的资料,大为感慨。
高行俭是定州人士,年少成名,御前殿试对答如流。天元十六年他弱冠时便得了状元名号,风光无两,受陛下看重,提拔他做太子太傅。
而他当了太傅之后自然尽心竭力,辅佐当时还是太子,授以诗书功业,帝王御下之术。
高行俭亦南下治理水患,赈灾济贫,诛杀叛臣,将那克扣民脂民膏,鱼肉乡里的狡吏贪官下狱问斩。
他所过之处,百姓追随拜见,万人空巷。也给了他一个四大儒之一的名号,与翰林院里的前辈同列。
京都风光无限好,帝王宠信不断,高行俭只觉得天下读书人的夙愿莫过于此。学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他得到了这天底下最尊贵之人的看重,他还有什么不满的呢?
一时间高行俭的名姓传遍大齐,学子敬称他为高学士,源源不断的翰林书生想求他墨宝指点。朝野之内谄媚讨好之人不断,百姓见了他便高呼青天大老爷,难得的好官。
高行俭只感觉自己的前半生如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他虽未懈怠,但也不免飘飘然。
可他的人生在田园二十八年急转直下,太子满十六岁后不但吸食寒食散,苛待宫人,还多次带刀闯入金銮殿。
陛下大怒,高行俭去求情,勉强让陛下外放太子入青州军营历练,锉磨心性。
他知晓太子本性不坏,怎会是这般刚愎自用,残暴不仁的模样。可太子带刀闯入金銮殿是事实,他无从辩解。
说是外放历练,实则连实权职位都没给,只要太子从最低处做起。高行俭自然知晓这一举动下陛下有多愤怒,又实在舍不得发妻唯一留下的孩子。
高行俭千劝万劝,试图拉太子回正道。为此他换掉了太子身边所有宫人,限制他外出,让他戒了早已成瘾的寒食散。
太子态度和缓下来,不再成天喊打喊杀,也答应要戒掉寒食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