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来饭馆帮忙,又用一番甜言蜜语让胡氏和李柔娘对他信任,应宝珍也对他放下心。
他思量周全,连长途跋涉离开镇子去送货回来也要挑拣些新奇玩意给家里送过来,人人部落,连应窈都能得到做工精巧的文房四宝。
应宝珍对卫峤的态度也如温水煮青蛙一般和缓下来,碰面时有说有笑。
更别说还有卫吉每日在饭馆帮忙,和应窈相处。照常理说,应窈对卫峤的观感应该还是很不错的。
可应窈还是对他有些警惕,不太敢靠近他,更别说毫无芥蒂接受他的好意了。
她把这种微妙的感觉归结为对于卫峤身份的警惕性,惴惴不安地观察卫峤的一举一动,甚至想出言提醒应宝珍。
可是话到嘴边,嘴角带着笑意的卫峤若有似无地瞥来一眼,应窈便只能乖乖闭上嘴。
应窈蹙起眉头有些苦恼,一来她说不出卫峤有什么不对,二来她更想不出理由面对应宝珍。
这些时日来应宝珍对她的好她都看在眼里,她送她去书塾,大费周章开饭馆攒钱,说要供她去青州城里参加童试。
她已经快十岁了,在夫子指导下将经文烂熟于心,可以参加青州城三年一度的童试。
童试是科考的第一场考试,若是通过考察,便可以进入青州城里的书院读书,继续参加下一场。
三年一度的考试,她实在等不起。
应窈自然是想去的,可路途遥远,盘缠又不足,像他们这种小门小户出来的,祖上未曾有过功名,还需要请同乡的书生担保。
应窈听书塾里的同窗讲了他参加童试的经历,回到家默默翻出自己仅有的积蓄。
李柔娘会给她零用钱,应宝珍和胡氏也会给。她花销不多,攒下了几两碎银子。
可是这远远不够。
应窈还在纠结之际,应宝珍便同高夫子讲了她想让自己参加童试,请高夫子指导她做文章。
高夫子自然答应,可是应窈看着应宝珍坚定的姿态,默默攥紧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