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三方势力的纠葛,倒是让改制小组的工作变得容易的多,尽管三方有着一定程度的同盟,可是,相互拆台的情况显然更多,改制小组充分的利用了三方之间的矛盾,这让煤矿的情况变得简单了许多。
县里整顿小煤矿的工作,也基本的接近尾声,环境整顿工作、合法姓审查等工作已经完成,三万吨以下的小煤矿,还在正常开工的仅仅剩下了七家,证件不齐的煤矿,占据了近一半,剩下的一小半,则是环境不达标,被停产整顿,环境不达标的企业,基本上不存在重新恢复生产的条件,他们环境污染最主要的是煤矸石的污染水源问题,这一类的污染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另外找地方堆放煤矸石。然而,这些煤矿,多是在河边,或者是河沟或者溪水边,在周围找地方,那同样会产生类似的污染,而煤矸石的量又太大,根本不可能运走多远,因此,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实际上根本没有解决的办法。严格的环境政策,持续的坚持,让一些企业无法坚持下去,最终,无奈的选择了关闭。
当然,也有着一些企业选择了冒险复工,只不过,县政斧显然早就考虑到了这方面的风险,县政斧早就下发了一份文件,将这些企业的停工监督责任,下放到了乡镇政斧,并且要求乡镇政斧每十天检查一次,确保政策得到落实,同时,还规定了乡镇政斧一把手负责制,但凡辖区内发生了违法复工事件而没有制止或者报告,政斧一把手负全责。这一政策,让那些煤矿根本无处可逃,冒险复工,而等待他们的,则是被强行关闭,并且伴随着罚款,也有着一些后台强硬的煤矿,打通了地方上的关节,煤矿悄悄的恢复了生产。然而,天下没有不漏风的墙,他们刚刚开工不到半个月,就被再次突然光临的检查组抓了个正着,并且,迅速的查清楚了恢复生产的时间。第二天,县政斧就迅速的做出了处理,镇长,主管副镇长被无条件停职,事发地村领导被撤职,煤矿被强行关闭。同时,县政斧,监察厅、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组成的调查组调查组迅速入驻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