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付出一定代价之后或许可以攻破城池,但是剩下的人马难以控制局面。
张猛军完全可以分出一支逃出生天,继续祸害周边的百姓,而此后再想将其围困又要付出新的代价。
现在已经围住了张猛,且冀州一方兵力充足,只不过主力步卒还未到达,完全可以先围住城池,等待后续部队陆续到达之后再发起进攻,而不需要去赌张猛军不逃窜的概率。
所以陈瞻并不赞同仓促间进攻,浪费围困张猛的大好局面。
陈瞻是那么想的,也是那么做的,于是在河间郡都尉严封提出当下进攻的时候忍不住提醒了一句:
“严都尉,裴刺史的调令上要求我等配合将军行动,如今大部兵马未至,而张猛已如瓮中之鳖,不用担心其不弃城突围,故而攻城急于一时。
何不等一两日后,再行进攻?那时大队步卒赶到,攻城时还能分出一路兵马巡护,不怕有漏网之鱼逃窜祸害百姓。”
严封闻言,表情不屑:“纸上谈兵,书生之见。”
陈瞻无力反驳,因为他现在确实没有功劳,是个书生。
而严封是是战前就上任的河间郡都尉,在此战之后可能会拿到功劳升为校尉,所以其他人都只能配合他行事。
当下唯一算是建制齐全的兵马就是严封率领的本部兵马,严封从河间郡出发沿着易水一路到达北平县,一路上消耗不多,是现场中当之不愧的主力,所以陈瞻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只能尽量降低损失。
这个风险陈瞻都能看出来,在场的其他专业人士看不出来吗?浸淫此道多年的严封会看不出来吗?
当然不是,只不过他们立场不同而已,就从严封的角度来说,平定张猛之乱的一大功劳就在于击杀张猛,砍下反贼的首级。
张猛叛乱称帝,可以说谁夺得了这一大功,就能在之后的封赏中拿到最大的一份。
所以大部分参与者都想分一杯羹,且保持着一种矛盾心态,一方面不想参与者过多,导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