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把案子给郑赐,没有结果,而汤宗也是前朝臣旧,他会不会最后也因为身份的顾虑,给到自己同样的结果?
他看了一眼站在旁边的黄俨,“黄俨,你怎么看?这个汤宗值不值得信任?”
黄俨表情纠结,“主子,这么大的事,奴婢哪里敢擅言?”
“说吧,恕你无罪。”
黄俨犹豫一下,“主子,奴婢觉得黄大人说的也有道理,奴婢曾将三法司送来的口供都看了一遍,普密蓬的招供其实就是汤大人审出来的。”
“哦?”朱棣身子都坐正了,“将口供拿过来。”
“是!”
黄俨拿来口供,朱棣开始细细翻阅......
当日下午,黄俨便来到了汤府,宣汤宗进宫。
汤宗早已在等待,立刻就要去,黄俨却是一把将他拦住,“汤大人,你可知皇上今日宣你进宫所为何事?”
汤宗笑道,“黄公公,我猜就是那天晚上的事情吧?”
“汤大人一猜就中。”黄俨赞道,随即叹了一口气,“汤大人,有些话咱家本不该说,可看到皇上为了奉天殿的案子日日忧愁,咱家也是心中焦急。”他说完严肃地看着汤宗,“汤大人,皇上若是将案子交给你去查,你愿意接吗?”
汤宗道,“为皇上分忧是为臣的本分,若是皇上真的将案子交给我去查,我自然愿意。”
“那便好。”黄俨放下心来。
汤宗入宫来到了武英殿,跪下行礼。
“爱卿平身。”朱棣今天似乎心情不错,没有一见面就说口供的事,“朕记得你是浙江人吧?”
汤宗一愣,没想到他第一句话居然是拉家常,急忙道,“皇上,臣是浙江平阳人。”
“嗯。”朱棣点头,感慨道,“江南多才子呀,都爱踏雪寻梅,吟词作赋,但朕不一样,朕不喜江南的钟灵毓秀,杏花烟雨,独喜北方的黄沙孤烟,策马奔腾。”
他这话说得倒是真的,靖难功成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