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开打,刘襄将是正义的一方,而诸吕则是人人得而诛之。
再则,众人看刘襄的意思,这一票他是干定了,即便不愿意,也得硬着头皮挤上船,不然,齐王在进京之前就会灭了他们。
在众人高谈阔论,纷纷表示效忠之时,齐相召平却微闭着双眼,神色忧虑。
驷钧发觉召平神色异常,便笑问道:国相为何不发一言?
驷钧这么一说,大堂上顿时安静了下来,只听刘襄也说道:国相若有良策,尽管献来,本王愿洗耳恭听。
国相有何高见,尽可赐教我等!别卖关子便是!众人笑着附和道。
召平这才微微睁开双眼,眼神突然变得凌厉起来,他缓缓说道:大王,各位同僚,情况未明,不可擅自发兵。
众人一听,突然傻了眼,继而一阵哗然,都说这老头是不是吃错药了。
齐王愣了一阵后大怒道:国相,此话怎讲?情况未名,诸吕作乱多年,怎是情况未明?难道要等本王丢了王位,才是情况明了?
召平不急不燥,他坦然答道:本官乃朝廷命官,没有朝廷的旨意,断然不敢从命!
召平有这个胆量,并不是因为他是愣头青一个,按照大汉的体制,地方两千石以上包括国相都是由皇帝任命的,国相的使命除了治理诸侯国国政,更有监视诸侯王的职责,召平是个比较迂的人,他始终记着自己是朝廷命官,然而他却忘了皇帝轮流坐的道理,愚忠可并不都有好结果啊。
听他这么一说,刘襄已是气得拂袖而去!
驷钧也随之大喝道:召平,别敬酒不吃吃罚酒。
说罢也离席而去。
一场气氛和谐的动员大会就这样被召平三言两语搅和了,魏勃对着呆立在大堂上的召平摇了摇头,轻叹了一声。
当然,召平敢于不买齐王的帐,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按律诸侯王发兵必须得有国相的虎符,所谓手中有枪,心中不慌。
不过,常言道,人在江湖飘,哪有不挨刀。强龙压不过地头蛇,既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