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海内生平,朝野铺天盖地歌功颂德的时候,刘恒却仍然保持着一颗冷静的心。
在这个国度里,并非只有他清楚有多少火山口暗潮汹涌。
二十年前,贾谊就曾上疏指出了问题症结之所在。
贾兄啊,贾兄,难道朕会不明白你的一片苦心吗?可是,那时朕若轻举妄动,形势将无法预料。贾兄啊,贾兄,你英年早逝,乃朕之过也。你可知,朕读到你的吊鸷鸟赋,朕何其心痛哉!朕将你召至宣室求鬼问神,实是不得已而为之。若上苍再给朕二十年时光,朕定然采用贾兄之策,奈何天不假年,岁不饶人啊!
刘恒放下贾谊多年前的奏折,长叹一口气,凉风拂过,禁不住咳嗽了几声。
猛然间,他想起胞弟刘长,又一阵揪心。
当年自己登基之后,是多爱护这位仅存的手足胞弟,有车同辇,有膳同用,而自己怎么也想不明白,他竟然会被鼓动参与谋反。难道朕不够爱护他吗?难道朕不够包容他吗?甚至在谋反案发后,朕还是原谅了他。可是…朕却犯了无法弥补的过错,若是当初能听袁盎的谏言,不将他发配蜀郡,或许淮南王就不会死!
淮南王的事情至少证明贾谊对于诸侯王的判断是对的,这些年,朕极力修养生息,不起兵戈,对诸侯王采取了放纵之策。算起来,老吴王(刘濞)已经二十年没来朝见朕了,他一定是怀恨太子当年误杀儿子。老吴王军旅半生,实战经验十分丰富。齐王一支也颇多怨恨。若将来有变,王候们联手对付朝廷,朝廷该当如何应对?若朕一旦不在,又有谁可听启儿差遣?启儿尚显稚嫩,难道留着残局让他来收拾?
刘恒每每想到诸侯王的问题,便头疼不已,因为他已数次得到密奏,吴王正招兵买马,召集亡徒,意图未明。为了富国富民的大计,刘恒每次都尽量避开这个问题,但是避到何时才是尽头,刘恒心里没有底。
这些日子以来,刘恒第一次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疲倦,心里泛起了些许不安。刘恒起身,打开后殿的小轩窗,望着尽头那一抹绚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