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务,在下有一个非常合适的人选,明公可还记得伊机伯?此人雍容风议,见礼于世,大事上不好处理,一些小事绝对能为明公办得明明白白。”
蒯钧郑重地推荐伊籍,觉得他是最合适的人选。
刘表愕然一愣,没想到蒯钧顷刻间便想出了化解之法,还深得他的心意。
伊籍办事尽心尽力,还是刘表的同乡,关系密切。
只是这个人没什么存在感,属于洁身自好,与世无争的典范。
“善。”刘表赞同道。
蒯钧代为拟订任命书,递给刘表用印。
刘表简单看了一下,没什么大问题,微微点了点。
“只是伊籍一人的话,无法平衡各方的势力。明公不如向刘备借来诸葛孔明,再提拔王璨、蒯祺等年轻一辈打下手。”蒯钧继续提议。
至于蒯良、蒯越,根本不在蒯钧的考虑范围。
毕竟文书抵达襄阳后,一般都是蒯氏兄弟过一遍,然后才会送到刘表这里来。
现在要成立的,是刘表私人的“小内阁”。
这几人没什么实权,都是参谋、建议,最终由刘表进行决策。
刘表足足考虑了一刻钟,才答应下来。
“举贤不避亲,伯重有古贤者之风。”
蒯钧笑而不答,实际情况怎么样,他心里最清楚。
这个小团体,必须能够掌控。至于王璨的加入,完全是用来麻痹他人,以后传递什么假消息,也方便很多。
接下来刘表问了一些荆州的情况,蒯钧几乎都能对答如流。
他没有处理具体的政务,但跟在刘表身边耳熏目染,荆州大大小小的发展,他都了解得一清二楚。
受信任的书吏,往往能在关键时刻,起到关键性的决策作用。
蒯钧罔顾家族的安排,也要选择出仕,原因正在于此。
“荆州现在最重要的问题,不是筹备北方的战事。而是怎么在曹操大军的威压下,组织好春耕。”
“别小瞧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