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子教导之余还时不时自己出银子买了纸笔书本分下去,只怕这些娃娃学得不够。
桑枝夏在地里弄出了名堂,从不藏着掖着也不含糊,村里的人问上前了,能帮的从不缩手。
在她的指点下,洛北村大多数人家今年的收成都比往年好上许多,更何况村里建成的水车,入了份儿的谁家不曾获利?
还有她弄出来的农场。
村里家中境况不好的去了,签的跟外村来的契书都有不同,桑枝夏多让了一层的利,实实在在的好处拿着就往村里人的手中送。
人心都是软的,得了好处照拂的自己心里清楚,难得有帮得上徐家的时候,也没人会揣着明白装糊涂。
村长叹了口气说:“宅基地能给,只是得花银子买。”
收来的银子合在村里的公中,是要用来修路修祠堂的,含糊不得。
桑枝夏喜出望外地连连点头:“这是自然。”
“只要您点头了,我绝对不还价!”
“还价也不成。”
村长哭笑不得地横她一眼,说:“只是我得先问你一句,你打算要能安置多少人的地方?”
村里人大多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县城,见识属实有限。
村长不同。
从徐家的诸多行事到如今,村长不说看出了五分也猜到了三厘:徐家这些人跟村里人是不一样的。
有些事儿心里明白不必拉扯出来细说,可该摆在明面上的,村长也不会含糊。
桑枝夏自己心里也不确定。
送人回来的事儿大约是徐璈的临时起意,两人也没来得及商量,具体会有多少,还当真是不好说。
桑枝夏仔细想了想,试探道:“我记得村里东山下闲置的宅基地不少,您先按百来人的卖给我?”
一人盖一座房子显然是不可能的。
但是可以挨着盖出去一串儿,就跟宿舍似的,一人一个小单间安排上,总能住下。
村长猛地抽了一口凉气,诧异道:“这么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