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恢复基本稳定。
国民政府再次启动公派留学生计划,
主要去米利坚、日不落帝国和西欧各国,
而且把理工农医比重提高到七成,
以满足国内现代化工业转型的需求。
截止1937年抗战爆发,
民国政府公派留学生累计达6000多人,
自费留学生也有5000多人。
抗战第一年,
归国效力的留学生多达8000多人,
其中包括6000多留倭学生。
这些归国留学生为抗战时期的军工、教育、医疗等行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样看来,
晚清的四次留学潮和民国的四次留学潮,
都是华夏人主动走出国门去西方取经学习,
归国后为华夏近代化和现代化转型发展,
做出了重大历史贡献。
这也充分说明出国留学是,
中外文化交流和人类文明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1932年5月20日,
国府公布《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派遣陆海空军留学生章程》,
拟定派遣一批军事留学生,
到欧美研究各国之军事学术,
以为对于本国军事谋改良进步之用,
计划以5年的时间把全国军事改革一番。
这时正是淞沪抗战之后,
蒋校长便要求从黄埔毕业生中选派一批留学生,
要求是:品学兼优,身体健康,过往表现突出。
黄埔军校成立了留学考核工作组,
共4个考核内容项目:
1、外语组(留学肯定先过语言关),
2、体格检查组(身体健康),
3、学科组(学识智力),
4、术科组(军事技能)。
试验科目分为以下各种:
1、留学国语文(留学英美者考英国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