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池是个古老的小县城。
据说,在远古的时候,周边的山岭上就生长着苍奇悠然的檀树。后来,山下的河边有了依河栖息的部落,渐渐的开始在这里劳作生息繁衍后代。再后来这里又有了土楼城池。于是,在商周的时候便得名檀池,意为檀下之城。
虽然,时光已经走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了,但无论是城里街道两旁依旧比肩相依的门板店铺,还是城外西山坳里早已没了僧人的古牧寺。还有那小巷中经年累月磨得蹭亮的石板路面和烟花西街古楼前的贞节牌坊;更不要说西城门外魏晋竹林七贤之一酒仙刘伶的卧饮台,那台基石面上还依稀可见“……行无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地,纵意所如……”的隶书阴刻。
所以,来过檀池的人,无不感觉檀池是古老的!
因清末民初,一些个富家大户子弟,听闻了西学的发达和大城市的时髦,也去了欧洲留洋。待他们回来,这古城里又多了些但见青砖蔷薇不见曲顶吊檐的建筑。多少年后,人们叫它民国风格,又为这古色古香的古城里平添了几分异样的风情。
来过檀池的人,喜欢这里老宅子中的古静,沉思这里老城头上的斑斑旧痕,玩味着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门楼雕花和两侧的颜筋柳骨,还有四月间城墙上树木朗行熙风徐徐中的槐花香。
檀池还是美丽的!
城东是岸面平阔的三月河,从东面远处的山里曲缓而来,及至三五里的地方开始绕城而行,其间捎带连接着城南城北两面由西而来的护城河,再向着西南蜿蜒而去,流向了百里开外的古运河。
而这一绕,便湾出了一片长长的河滩,上面淤满了细细的白纱。接着沙滩向上,便是长满槐树的岸坡。
这水湾沙滩坡林的景色绵延,白日里多是孩童们嬉戏之处。然一到了夜幕渐临,这里又成了少男少女们相约细语挽手轻摇的伊甸园。月下白沙,槐林轻风,还有闪着幽光的河面,不知柔曼了几多情长!
听老人们说,古时候寒冷,这河水浅风阔,每年一入冬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