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萍问:“石小林,你记得你给我看过一篇《武汉有个风筝王》吗?”神话博士说:“记得,这是我写的,这篇文章发表在《长江日报》。”神话博士说着,翻出手机中存放的剪报图片,记忆的闸门打开了。
那是一年初春的一天,文友章喜邀请我去他家中见识一位老人,说他会制作风筝,爱放风筝,是风筝王姚钟镇,希望当记者的我能够采访他。姚钟镇满面红光,衣着整洁,一点也看不出他已年届七旬。姚钟镇告诉我们,放风筝是一项有益的体育活动,宋李石《续博物志》载:“春日放鸢,引线而上,令小儿张口而视,可以泄內热。”清代人富察敦崇《燕京发时记》中说:“风筝在天,以能清目。”
我与姚钟镇的谈话围绕着风筝文化,姚钟镇说,某出版社约他写《风筝文化》。风筝是中华民族的发明之一,中国风筝在世界享有盛誉,为世界科技发展作出了贡献。例如,飞机、滑翔机、避雷针的发明,都曾受到风筝原理的某些启示。虽然老人谈了这些,我还是认为,当过小学美术老师的姚钟镇,收入号称风筝王,对风筝有所研究,但要写好风筝书可不容易。
章喜对我说:“石小林,我当时看出你的疑惑,便告诉你,姚钟镇之所人称‘风筝王’,可不是浪得虚名,他放了六十年风筝,他家是风筝世家,四代人都善于‘玩’风筝。他们一家人在节假日里聚会,以做风筝比赛为乐,连十岁的小孙子也不甘示弱。姚钟镇每年均做二百多个风筝,按六十年计算,大约做了一万多个。姚钟镇设计的风筝有一百多种,飞龙、蜈蚣、老虎、蝴蝶、宝石花,五花八门。”
任惠说:“我记得《长江日报》上曾刊登过这样一篇新闻,有一年,中外足球队正在新华路体育场激战时,一个‘女少先队员’型风筝飘到了球场上空,全场四万球迷为之倾倒,其中,有的外国球迷欢呼着给风筝拍照。后来我才知道,这风筝就是姚钟镇的杰作之一。”
我说:“是啊,我听了章喜的介绍,我看见《长江日报》对姚钟镇风筝的报道,作为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