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歌的剖析,如同一道锐利的光芒照亮了魏征等人的心灵。
科举制度,在前朝隋炀帝杨广时期就已经尝试推行,他们也曾偶尔反思,或许杨广的一些政策对国家并非全无裨益。然而直到今日,直至李长歌将科举制度背后的深层逻辑和盘托出,抽丝剥茧般地解析得通透且明晰,众人才恍然大悟。
“原来如此!这科举制度的作用竟如此深远!”魏征感慨万分,“杨广能有此远见卓识,设下这一招,的确算得上是一位豪杰。”
李二更是听得入神,李长歌的一席话让他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他深感今日所获知识与见识,比自己多年来苦心孤诣的思索还要丰富许多。
李长歌并未一味颂扬杨广,而是直接指出其局限性:“杨广实施科举的举措虽好,却缺乏足够的政治手腕与军事实力作为后盾。科举本质上是对世家大族势力的削弱,而面对这种威胁,那些根基深厚的世家岂会坐视不理?杨广手中没有足以震慑四方藩王、平息一切反抗的强大军政权力,这就注定了他的失败。”
接着,李长歌话锋一转,提到了李二的不同之处:“相较之下,李世民尚有些许粗浅的军事才能,正因为他在握有军政实权的基础上推行科举制度,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
李长歌的这番话,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愣住了。
房玄龄和杜如晦手中的茶杯一瞬间失手滑落,茶水溅了一身,却浑然不觉。他们张大了嘴巴,仿佛被雷击中一般,完全无法相信自己的耳朵。
“公子,您说当今圣上的武艺只是粗浅?”杜如晦结结巴巴地问道,声音中充满了不可思议。
李二可是亲自领兵多年,战功赫赫的君王啊!他的武艺被传颂为古往今来帝王中的第一人,甚至超越了秦始皇和汉武帝。这样的评价,在世人眼中已经是至高无上的赞誉了。
“是啊,我也听闻陛下曾经亲自率军出征,以少胜多,大败突厥。这样的战绩,岂能以‘粗浅’二字概括?”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