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皇上,犬子今年四十有二。举人功名,老臣一直训斥他,要潜心科举,堂堂正正的入仕。”
“不必如此。他既然署理江宁通判了,任上勤勉,那就留在淮安做个督粮道吧。”
于敏中一愣,随即磕头谢恩。
江苏省本有两名正四品督粮道。如今江南失陷,驻地自然不能循旧例,只能特事特办,暂且移江北。
放在往日,粮道绝对是个肥缺。
放在今时今日,却是个地雷。
如果可以选的话,于敏中毫不犹豫,会让大儿子速速入京,随便在哪个衙门应个差,哪怕是理藩院也行啊。
和珅开口了:
“奴才请旨,和琳乃是胞弟,年幼无状,忝在总督府做个微末笔帖式,如今~”
乾隆摆摆手:
“到理藩院,继续做笔帖式吧。薪俸是微薄了点,不过有你这个哥哥可以打秋风,倒也饿不着。”
“谢主子。”
……
同样是显赫家族出身,
于氏大公子,成了正四品粮道,还直接跳过了署理。
和府的弟弟,依旧是七品笔帖式,除了那几两薪俸,一只耗子都指挥不动。
放在旁人眼里,会啧啧感叹。
皇上多关照汉臣,多关照老于家。
只有少数看的透彻的精明人,才一眼清楚,这是把老于家架在火上烤。
一江之隔,秋收在即。
这个督粮道,可不好当哟。
要供应江北大营,还要供应京师禄米,于敏中怕是老骨头都要榨干几根。除非,他不在乎这个大儿子的前程了。
……
保和殿的这一场君臣奏对,足足持续了2个时辰。
小太监甚至送了两次茶水和点心,防止皇上和三位臣子饿着渴着。
乾隆旧事重提:
“和珅你上次说的封锁硝石的事,朕琢磨了一下,评价是切中要害。”
“奴才也就是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