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能忍他,是因为咱要用他,可这些老兄弟们,和他无亲无故,甚至还有仇,谁又能容他胡说八道?
要咱假装投降,咱心里比他们还不愿意,但咱明白,如果不能稳住这些枭雄,咱便没活路了。
不过也是从这次议事起,咱发现了刘伯温最大的问题,也发现了这些老兄弟们的猫腻。”
议事最终不欢而散,而负气的刘基,干脆直接请求辞官。
朱元璋心中百感交集,此刻他已经明白,淮西诸将背后,有人鼓动,而能做这种事的,也只有李善长一人。
然而李善长有功劳在身,对他也是忠心耿耿,朱元璋自然不会去动李善长。
可放刘基离开,他也心有不舍,一时之间,朱元璋陷入两难,只能拖延,以待时机。
镜头从朱元璋的书房逐渐拉远,最终来到了太平之战。
陈友谅虽然给朱元璋下了旨意,要其归降,可实际上,也早已准备挥师东进,威慑朱元璋。
当陈友谅的汉军,开始进攻太平等地时,花云和朱元璋的义子朱文逊配合,苦苦坚守,但最终却因为天气等原因,被汉军攻破城池。
朱文逊战死后,花云和徐瑗被俘后,因不肯投降而被杀。
画面的最后,是破碎的城池,哀嚎的百姓,以及两个不屈而死的背影。
残阳之下,太平显得壮烈而残酷。
突如其来的变故,也使得朱元璋不得不调整自己的安排。
原本他是绝对不愿意向朝廷示好的,可在这种情况下,他也不得不做出让步。
于是,在一番深思熟虑后,朱元璋派人联系了察罕帖木儿,向其表示了归附之意,并邀约其夹攻陈友谅。
向朝廷示好后,朱元璋总算是醒悟了。
他放下面子,亲自写了一封颇为谄媚的书信,向手下败将的张士诚示弱,希望防止他和陈友谅的联合。
在完成了战略安排后,朱元璋又亲自上阵,连带着李善长、马氏一起,费了颇大的心力,才将刘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