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弘紧张的翻开奏折,仔细端详其中的内容,仅仅是第一眼,他就看出这字迹绝非是武帝所写】
【清秀俊逸,自成一体,有开宗立派的超然之风,但是细看之下,还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幼稚感】
【显然这种字体,应该还是在成长发育的过程中,还没有定下最终的外形,但其中内敛的神韵,已经能让人感受到幼龙的初具威仪】
【“此字迹如潜龙勿用,锋芒内敛,外柔内刚,外圆内方,有俾睨天下之意味,难道是...”公孙弘抬头,想到了一个可能】
【“不错,此篇奏折就是太子所写!”武帝给了他肯定的答复】
【“果然!”公孙弘得到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答案,“除了帝王之家,谁的字又能有这种格局,可又想到,一个四岁孩子的字体就有如此风范,这好像更加匪夷所思了”】
【抛开字迹,公孙弘终于把重心放回到奏折的内容当中,其中排版,条理清晰,一行一列,将这兴办太学的要点各个列出】
【公孙弘小声念出上面的文字:“太学兴办推广,慎之又慎,可取先行试点之法,以点至面,由近及远,循序而进”】
【“好想法!”公孙弘当即在心中拍掌叫绝,迫不及待的继续看下去】
【“选试点之地,方案颇多,孤有一想法,于天下风土民情差异较大的地区,东南西北中各选一处试点,以达到对比的效果,便于后续继续推广”】
【“妙!如此选择,妙极!”公孙弘眼神更加明亮,大汉疆域辽阔,如果只局限于富庶的膏腴之地,那恐怕太学之路,也只能走到几个地方了,但太子这一举动,分明是要将全天下的百姓,都纳入太学的范畴来】
【“太子,身在庙堂之高,心却在天地之远!”】
【公孙弘继续看下去,现在他已经不再是质疑,而是像拜读名家列传一样,憧憬的看向下面的内容】
【“朝中大小官员,皆可为自己的家乡进言,争取太学名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