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的目光,才能治理国家一百多年,而丝毫不见颓势吧……”
看着他有些黯然的表情,我知道他是想起了巧州国的先王。
那是一位很有责任心、也非常优秀的王,博闻强记、文武全才,无论什么工作都做得极为出色,无论什么方面的知识都令人敬佩赞叹,简直就是天生的贤者、圣人!
在他执政八十年的岁月中,不止一次出现过他的想法和官员、民众背道而驰,甚至连麒麟失道的情况也有过好几次,但最后铁的事实都证明了他才是对的!无论民众、官员……乃至于苍天,都没有他来得正确!
包括李公甫在内的绝大多数巧国人,在听说“麒麟死于失道、王引咎自杀”的消息时,全都目瞪口呆,甚至不愿相信这是真的。
我并不觉得庆国景王就比巧国塙王更有才能,只不过彼此的运势有些差距罢了,塙王要修筑大道,绝对不是错误的做法,正所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对于国家和人民,都有着极为深远和重大的意义。
“……作为王,需要的不是决断力,而是能够多听取别人的意见。”阿虚似乎斟酌了一番,才说道,“我以为,一个成功的王,并不需要自己太过于出色,他只要能够及时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且能够通过对比、讨论之类方法找到比较妥当的办法——甚至不需要是最好的——然后任命比较合适的人去做,就足够了。”
“国家就好像是小鱼,要把它治理好,动作不要太大,人民和社会的稳定是第一位的,在保持这个的前提下,才能谈得上发展和革新,正所谓‘治国的要诀就在于不折腾’,对于民众来说,慢吞吞稳稳当当的发展,才是最可靠的出路!”
李公甫听了这番话之后却愣住了,过了一会儿,他看着阿虚,疑惑地问:“我记得先生是海客对吧?”
“没错。”
“我曾经听人说过,蓬莱和昆仑,都早就已经施行共和制度,不再有王了,对吧?”
“没错。”
“那为何先生却对‘为王之道’有如此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