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显得颇为年轻。
1988年创办的《美国数学学会杂志》是季刊,每年文章数量控制在32篇,主要刊载高水平的理论数学和应用数学的研究论文,是四大顶级期刊中最年轻的存在。
1966年创办的《数学新进展》则是双月刊,相对来说是四大顶级数学期刊中发表研究成果比较容易的存在,华夏的数学家们在这里发表的文章相对较多。
把四大顶刊都加起来,一年能够登刊的文章甚至都没能超过150篇。
这150篇,还要细分出纯数和应数的各种各样的领域中。
一般来说,只有在各自领域的绝对王者,才有资格登上四大顶刊。
如果非要拿一个数字来对比的话。
那2002年在京城举办的第二十四届国际数学家大会,总共有4000多名数学家参加,而这还不是世界数学家群体的极限,只是愿意出来溜一圈的人有这么多。
更多的数学家,如果不是需要拿奖的话,他们甚至懒得出门。
而所看到的这些数学家,他们全都是自己国家的顶级天才。
直面天命。
难如登天。
可说这么多,这能够让无数数学人为之折腰的数学期刊四大天命,在此时的许青山面前,却是唾手可得。
原本还着急着想把许青山往《数学年刊》那边推的田刚,在听了王诗宬的话后,也冷静了下来。
既然都在arXiv上发表了,那也就不着家了。
以田刚自己的了解,《数学年刊》也好,还是《数学学报》也好,四大顶刊的主编、编辑们本身就是世界知名学者,他们每天睡醒的第一件事,都是去看看邮箱,看arXiv,高强度寻找值得被广而告之的顶级论文。
“现在都5点半了,这时间,斯德哥尔摩都起床上班了,晚上的话,普林斯顿那边天也该亮了,确实不急这一会。”
田刚想了想,招呼着大家。
“走走走,东来顺!”
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