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县所有人都在对这个学校的成立议论纷纷。
褒贬不一。
好的方面,自家的孩子终于有了入学的机会,再也不是被城里人瞧不起的泥腿子。
不求孩子能够成为状元郎,只求孩子以后是个官老爷,这可是光宗耀祖的大事。
祖祖辈辈都是大字不识一个,现在轮到孩子有入学的机会,希望他们以后生活更加富裕,就像在县衙的衙役们,因为有机会识字,现在的工钱噌噌噌地往上涨,连带着他们的父母都高人一等。
不好的方面,孩子这么小,就必须住校,磕磕碰碰了怎么办,受了委屈怎么办?饿了怎么办?被人欺负了怎么办?家里这么一大堆农活谁来干?
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现在又少了劳动力,以后日子不是更加难熬。
再说了还要自己交一半伙食费,还有笔墨纸砚都要自己掏钱,这些都是钱呀,哪有这么多银子,家里不用生活了吗?
也有人认为要去学校,就让男孩子去,女孩子就呆在家里安心的学绣花,以后进服装厂干活,反正以后都是嫁人的,学那么多字干什么,以后进了婆家岂不是要反了天。
衙门又招人了,这次同样是有男有女。
但是学校招的条件比较苛刻,由李沫亲自面试。
进了学校,就属于教育工作者,你可以没有文化,但是你不能没有爱心,不能没有耐心。
里面都是孩子们,不能动不动就体罚孩子,孩子还小,他可能当时不敢反抗,但是会产生一种恐惧的心理,以后都不敢来学校。
学校招人真的有点难度,年轻人没有什么耐心,不想跟孩子们相处,不想来。
中年人想来,但是觉得学校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地方,他们大字不识一个,实在是不好意思来。
老年人年纪又太大,不适合呆在学校的。
其实学校招人是属于安保和后勤方面的人员,可能李沫太挑剔了,最后只有五个人被面试上。
三个中年妇女,两个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