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情况。
当初清朝在北京定都以后,就把北城改造成了兵营,按照八旗方位让满人驻扎。
每个旗中间用木栅栏分开,不许旗人离开城十里以外,更不能在汉人居住区过夜。
为了怕旗人憋闷,朝廷就开设了一些茶馆,让闲暇之时的八旗兵有地方休闲娱乐。
这时候八角鼓和太平歌词就兴盛起来,而茶馆也就兼具了演出功能。
旗人划分有等级,平时身份不同的人是不能在一起玩耍的。
大家住的很近,难免需要互相帮忙或者调解纠纷什么的,茶馆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了。
大家在茶馆里可以暂时放下身份平起平坐的谈谈事情。
既然谈事情,有时候就需要吃的喝的,慢慢的茶馆也开始提供酒水吃食,或者外带加工服务。
提供吃食的茶馆也不一样,有做饽饽糕点红炉馆。
而窝窝馆专门做艾窝窝、糖耳朵等小吃。
还有就是能炒菜的二荤铺子。
大茶馆早上五点开门,晚上十点关门,如果你有时间,点上一壶茶,完全可以在里面坐一天,保证没人撵你。
因为最低消费不高,渐渐的一些找活的,需要摇煤球,打包谷壳的、厨师、裱糊匠等等都聚集在茶馆里等主顾。
随着闲散人员越来越多,就有说评书的,说相声的来茶馆驻场。
最后由于茶馆人员流动大,渐渐发展成了信息中心。
人们想听点什么新鲜事就去茶馆里坐着,而官府的一些探子也愿意来茶馆打听消息。
再说说茶楼不卖茶的原因。
茶楼不卖茶就像海鲜店不卖海鲜只做加工一样。
不用进茶叶,就不用花成本,也减少了保存茶叶的成本和风险。
茶叶是别处的,质量口味好赖和我没有关系,少了纠纷。
剔除茶叶成本,顾客在结账的时候花的只是吃喝的钱,不会感觉贵!
这就是当时茶楼的真实写照。
伍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