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侧着身体,面向蚵壳墙,陷入沉思。前世,就是在福州寿山捡到田黄宝石的那次旅游中,她在泉州见过这种蚵壳屋。
那是在距离泉州大海边不远的渔村里,她第一次见到这种具有独特风情的建筑——有着“千年砖,万年蚵”美誉的蚵壳屋。
闽南的海风腥湿且带有盐分,红砖忍不了太久,但却摧不垮这种蚵壳墙。中空的蚝壳和着泥巴与茅草垒砌成墙面,泛着大海的幽光,隔绝空气,冬暖夏凉,经年累月,散发着浓浓的古城余韵。
蚵壳屋的牡蛎壳,并非本地出产,而是来自东南亚甚至更远的东非地区。
据说在宋元时期的秋冬时节,泉州的远航船队驾着东北信风浩浩荡荡分别从东方第一大港——刺桐港以及沿海的法石港、石湖港、祥芝港、深沪港、东石港等港口出发,经南海群岛、印度洋、波斯湾、北非、地中海沿岸,驶向世界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次年夏日,船队又乘着东南信风返航。去时满载着丝绸、陶瓷、糖、茶、铁器等货物,回来时运载着异域的钻石、玳瑁、玛瑙、药材、香料、玻璃工艺品等,却比原来少很多,也轻得多。凭借航海经验,船员们知道没有足够重量的航船行驶在大海上是不平稳的,甚至会有倾覆的危险。于是,返航前他们便把当地废弃的大蚵壳以及土、石装进船舱压重。
这些来自异国他乡的大蚵壳,跟随货物抵达刺桐港后被丢弃在这一带沿海岸上。泉州先民继承了“古闽越族”拾蚵壳拌海泥筑屋而居的遗风,选用这种异国蚵壳来建造房子,不但坚固耐腐蚀,而且造型独特,具有美丽的花纹,能起到装饰的效果。于是,一座座有着独特风格的蚵壳屋便呈现在世人眼前。
多年风雨的洗刷,让那些蚵壳变得格外明丽。有人认为,蚵壳的砌筑是民间艺术大师严谨而又随意的作品,既有传统的写意,又略带印象派的风格。
就是这样的蚵壳屋,竟然成为她——前世的苏广润和今生的她——苏澜的重生之地,不过前世在未来,今生在过去——显然,这个世界由线性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