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科举以来,每科录用多少官员,这些官员必须有去处,必须有俸禄……这是天经地义之事吧?
每个人都如此觉得。
但今日却有人当朝质疑这个天经地义。
凭什么?
赵文华心中一震,看了严世蕃一眼。
严世蕃眸中多了惊讶之色,显然也没想到蒋庆之的反击来的如此犀利,而且竟然是从这个角度。
吕嵩指责墨家冗费,按理蒋庆之就该为墨家辩驳。
可蒋巨子却压根没想过什么辩驳,而是反手就把科举的弊端丢了出来。
这更像是围魏救赵。
不对。
严世蕃仔细看着蒋庆之,发现此人眉间都是从容。
这不是围魏救赵。
而是一次进攻!
面对吕嵩等人的攻势,蒋庆之并未选择还击,而是以攻对攻。
吕嵩干咳一声,说道:“读书为何?修身治国平天下。从束发受教以来,辅佐君王成就盛世,便是我辈的心愿。天下读书人皆有此心愿,为何不能鼓舞?长威伯之意,可是想根据每年官场缺额来确定科举人数?”
此人,不俗……蒋庆之点头。
“譬如说去岁官场出缺一百人,天下读书人何止万人。让这些人争夺这一百人缺额,多少人会觉着前途渺茫?”
吕嵩的声音不紧不慢,“这是多的,有时一年致仕的官员不足百人,可参加春闱的士子有多少人?每年参加各级考试的士子数十万人。数十万人争夺数十人的缺额,你让那些士子哪来的读书心思?
人心势利。一朝发现读书无用,便会去经商,去挣钱。人人都去挣钱,何人来教化天下?”
——你蒋庆之说的有道理,但科举关系到大局。科举不只是发掘人才,填补官员缺口的一件盛事,更是引导人心向善的重要战略举措。
人人都想读书,愿读书,这才是历朝历代人心稳固的缘由。
“若人人思利,人心浮躁不安,这天下如何能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