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面子,装到仓库里留着慢慢用。
最近这几天,存的新鲜地瓜、土豆剩下没多少了,粉坊掌柜的跟几个粉匠商议了一下,决定开始漏粉。
曲家粉坊的粉匠、伙计,都是江春福他们开春时,从山东老家带过来的。
山东那边地瓜种植面积大,几乎每个村屯都有会漏粉的粉匠。
这些年,齐鲁大地连连灾害,民不聊生,很多粉匠也没了生计,只能来关东闯一闯。
要说这粉条,在东北的地位,那绝对是排第一的,不可撼动。
这玩意儿跟啥都能搭配在一起,猪肉、鸡肉、酸菜、白菜、芹菜,都能搭起伙儿来唱二人转。
数九寒天里,外头冻的嘎嘎冷,家里炖一锅酸菜粉条、猪肉白菜粉条,热气腾腾的往桌上一端。
那粉条子吃透了汤汁,油亮亮的又软又糯,吸溜一口进嘴里,肉头头的,滋味儿十足,那真是比吃肉都美呢。
正是由于粉条子在东北人心中的地位极高,所以这粉坊在东北也很多。
当然,大多数粉坊平日里都是空架子,就是日常只有掌柜的操持,不设专职的粉匠。
只在深秋初冬时节,开始要漏粉了,临时花钱雇粉匠来给漏粉。
第2/2页)
能够常年养着粉匠的粉坊极少,那都得是大粉坊才行。
这种情况下,就决定了粉匠便如同西北关中割麦子的刀客一样,是一个流动的职业。
这家干完了去那家,他们能从深秋,一直干到冬天。
这种流动的粉匠,一般都不是单打独斗,而是有完整的团队,包括四五个成手的粉匠,还有打零工的学徒。
粉匠里,领头的人也叫大柜,属于是全能型的选手,啥都会干。
一般负责指挥,掌控全局,类似于技术总监。
其他的粉匠则分别是撇缸的、过包的、叫瓢的。
曲家粉坊建的大,养着好几个成手的粉匠,还有不少学徒,自然用不着再另外雇临时的粉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