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兄,不如你还是看看吧,这帮倭奴倒真是......妙”
李治斟酌了好半晌,才说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妙”字。
李承乾接过奏折。
打开一看。
说是倭王来信,但实际上上面的署名却是如今的倭国权臣苏我虾夷。
倒也符合如今那边的鬼样子。
信中遣词造句明显是经过了一次次的斟酌和考虑,以一副极其卑微的姿态,虽明是合作,但却是一副祈求大唐接济的口吻。
“石见银山开采所获银两,大唐占八成,倭国占两成,并且不要白银,可以接受大唐使用唐纸币进行支付......”
“挖矿所需的人力物力,由倭国出,但是白银的冶炼却是由大唐负责,最后白银出产多少双方互相监督。”
看到最后,李承乾还忽而挑了挑眉。
苏我虾夷竟还在上面写,为表向大唐忠心,愿意将如今各遣送一倭王子和倭王女,前往长安充当质子。
“呵,舒明那个倒霉蛋,碰上苏我这一家子,算是倒了八辈子血霉了。”
李承乾嗤笑着,即便是在后世,苏我这个姓氏也是倭国那撮尔小国历史中,不可绕过的一大存在。
虽说一家子奸佞权臣。
但却是足足延续了好几代。
从前几年病死的苏我马子,到如今接替权臣之位的苏我虾夷,而后,这个倭国奸臣还有个儿子,名为苏我入鹿。
不过,就如同中原历史上的“司马氏”一般,苏我氏在倭国历史上也是差不多的存在。
最后甚至干脆姓氏都湮灭在了历史中。
“殿下,兵部曾多次收到潞国公那边人手不足的消息,一要看守矿场,如今矿洞多了,需要的奴隶也多,而且每天奴隶的损失也不少,二又需要人手去抓捕奴隶。”
“我等毕竟对倭国本土不甚了解,抓捕奴隶的效率也是十分低下.......”
唐俭小声说着自己的见解。
“唐尚书的意思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