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尤其以户部尚书高燿为主。
带着一帮户部的官员,闷头就出了书院。
他要好好算一算,如果昌平按照现在这样的法子持续下去,朝廷能从昌平收缴多少赋税。
如果财税激增。
而昌平之法虽不能尽行于天下,但只要其中有那么一两条是能推行到别处,朝廷和户部也会因此财税大增。
亦有些不同于高燿的官员。
则是抱着学习如何治民,而走出书院,想要一探究竟。
毕竟京官再贵,到底还是不如地方官来的权势重,哪怕是小小一介知县,也可以说是封疆之吏,百里侯。
“昌平经验?”
一名户部的主事官,低声念道了一句,歪头侧目看向正走在书院街上的尚书高燿。
高燿点点头:“可以说是昌平经验,虽不能尽取,可只要有其中一二可让我户部用于别处,必将为国库开源无数!”
主事官嘴唇蠕动了两下。
众人亦是目光各不相同。
但人们却已经反应过来。
有着昌平经验的严绍庭,或许真的不太可能和他们一样了。
不安一地,何以安天下。
宰辅起于州县。
而有着昌平在手的严绍庭,将来的前途只会是一片光明。
当然前提是他不要做出什么天怒人怨,惹得满朝排挤的事情来。
走出书院的人。
多多少少都带着一些各自的心思。
而留在书院里的人,便不剩多少了。
内阁的几人自然是都留在这里的,六部、五寺也就只有一个兵部尚书杨博是留在现场。
只不过不等杨博落座。
严嵩便看向杨博。
“兵部。”
正要坐下的杨博,立马站直:“严阁老。”
严嵩看向高拱、袁炜以及拉着脸的徐阶三人。
最后他才说道:“昌平自建民壮队,可否有违国朝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