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力上,大同不能与匈奴人相抗,实力上,大同也不能和匈奴人相抗,而大同一旦失守,想要守住晋阳,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永晋三十三年三月四日,大同失守,杨柱庭守节,亲率为数不多的将领掩护大同的百姓向后撤退,并调遣一位将领程贯护送这些百姓。】
【五日,杨柱庭率领大同最后的一千多轻骑兵,主动求战,放弃了据守大同的做法,和围城的匈奴人宣战,试图让大同的百姓和其他将领有突围撤退的机会。】
【这一千多的骑兵是整个大同最后的战斗力。】
【除开程贯的两千部曲在竭力护送大同百姓后撤外,其他将领大多被杨柱庭的勇气所感染,而他们也深知,以现在的情况,百姓的行军速度,是不可能不被匈奴人所追击的,只有他们这些人和匈奴人血战,吸引注意力,拖够了时间才有机会。】
【于是大同守军上下两万人和杨柱庭的千人骑兵发起了对围城而战的匈奴人一次冲锋。】
【他们撕开了一道阵线,程贯顺势护送大同的百姓,就这道口子往外离开,而大同守军和杨柱庭则是拼死掩护,直接冲击匈奴人的营帐,逼迫他们将自己的注意力吸引在正面战场上。】
【匈奴人对那些穷困潦倒的百姓没有太大的兴趣,只想掠夺财富,抢夺粮食,而杨柱庭完全不要命地冲击营帐,也让他们只能以歼灭这支负隅顽抗的队伍为主。】
【再者,百姓缓慢的移动速度,在匈奴骑兵眼中,随时都能追上,只要杨柱庭的军队被歼灭,这些百姓又有什么能力继续抵抗他们的追击,杨柱庭的做法只是徒劳的无用之功。】
【他这是在寻求一种几乎不可能成功的可能性。】
【“我等身为大周将领,身虽死,气节尚存。”杨柱庭看着追随着他的大同将士,他满头散发,翕动着染满苍灰的胡须高呼道:“要想踏过此地,就先过了我这一关。”】
【“众将士,听我的将令,冲锋——”】
【永晋三十三年三月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