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将官正巧来到了我军之处。”
“当时他说的就是有埋伏。”杨方沉吟了几秒钟又道:“这种埋伏,怕是早有准备。”
“但是,末将觉得匈奴人这埋伏很是蹊跷。”杨方从自己的视角开口道:“他们一路推进过来,路上避开了很多重兵把守的地方,而那些没有官军驻防的地方,都是轻而易举就被攻破了下来。”
“如果我是匈奴军,绝然想不到长安会出城奇袭,毕竟长安是我大周的国都,固守不能说是最佳的方略,但也是最稳最求胜的主张。”杨方说话很是谨慎。
他可不敢说出城劫营是愚蠢之举,因为大周王朝最终决定的主张,是群臣和陛下做出来的决定。
但是现在想来,楚世昭主张的固守长安,让各路兵马勤王,其实是最佳的破局之法。
目前的情况,长安兵力消耗严重,不说楚世昭带回来的七千将士,整个长安的官军也只剩下了一万多人。
这一场仗,打空了中央军的精锐,各地节度使假定有不臣之心,那么这一仗就是大周王朝就此覆灭的伏笔。
无论是从战略角度,还是从社稷角度,主张进攻,都会让大周社稷出现不稳定的可能性。
永晋帝听了杨方的话,却感受到了一种新的可能。
“言下之意,要么是匈奴有人看出了我军想要劫营的可能,要么就是有人私通匈奴,将我军的部署悄悄告诉了他们。”
永晋帝踱步片刻。
“常理来说,他们不可能想到我长安倾军而出。”
杨方不敢继续说了,“但末将还是倾向于前者,要真是有人私通了匈奴,那恐怕早就里应外合,献出长安了。”
永晋帝皱眉。
内应也分两种,一种是看到局势不对,悄悄提供点帮助,方便自己有退步的余地,一种是全力相助。
但永晋帝不得不考虑有这种可能性。
不过,有这个推断却没有坐实的情况下,永晋帝也不可能把这种消息到处散播,动摇长安的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