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使百姓富庶之事。】
【深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楚世昭任用了以文俞、桓盛为首的官员,开启了晟武新政。】
【竭力整顿吏治,以缓解统治危机。】
【大景立国以来,长年累月处于战争状态,国家制度甚为苛刻严厉,各地官员治理国家,皆以考成法的方式,追求政绩,为政苛刻,治下的百姓压力颇重。】
【许多官员为了取得政绩,不惜制造冤假错案,这让楚世昭颇为头疼。】
任何政策的初衷都是好的,但是用久了,就会出现变化。
考成法的出发点,是让官员们兢兢业业,避免出现那种松弛感极佳,不务正业的官员。
可是太过于追求业绩,使用末位淘汰制的方式,就会逼迫官员去做事,有些地方明明没有什么案子,可是没有案子等于说是没有政绩,那么按照考成法,一个没有政绩的官员是不能升迁,只能滞留的。
那些渴望进步,想要在新生国家之中有一席之地的官员,就会想尽办法去创造业绩。
更有甚者是通过弄虚造假的方式创造政绩。
打个比方,比如说每年秋收,假设扬州这个地方的粮食产量是一万石,但是当地的官员为了取得额外的政绩,他上报朝廷,说扬州今年的秋收大涨,一共有十万石的粮食产出。
翻了十倍的数值,那么粮食能从哪里来?
又不可能是官员自己出,他们会想办法拿各种理由,让底下的百姓交粮。
明明楚世昭没有额外征收那么多的粮食,底下的官员却能因为考成法,为了政绩,而夸大了粮食的征收量,瞒住下面的百姓,哄住朝廷的君王。
而地方和中央是有信息差的,楚世昭又不可能面面俱到,真的知道当地的粮食产量有多少。
任何君王面对这样粮食增收的局势,都会觉得当地的官员做得不错,没有想到这些官员会通过压榨百姓的方式来收获业绩。
如果碰到几个不当人的君王,像嘉靖这种,他们甚至根本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