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他去修改一些法令。他是秦国的太子,未来的秦王,确实不可以失信于人。
先斩后奏就先斩后奏吧,谁让他是寡人的长子。
但是嬴政没想到,问题远远比他想象的严重。
因为扶苏的政见和他的完全不合。
有句俗话说的好,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句话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平民百姓也适用。
但是在政治上,这却成了铁律和死则。
作为政治家,你是为一个群体的利益谋划;并非是作为政客一般只顾着自己个人的得失利益。
尤其是嬴政和扶苏这样的地位。
一个是现任的王,一个是未来的王。
他们如果能在政见上达成一致,未来秦国少说五十年之间,政策都能得到长期稳定的执行,这是对国中上下都最有利的。
没有任何改革方案是错误的,错的只是执行的人和执行的方式。因为改革方案永远都是出于善意的目的,为了协调各方的利益或者弥补弱势群体。
但是执行起来可就不一定了。
言归正传,当嬴政发现扶苏和自己的政见并不相同时,嬴政看扶苏的眼神完全不一样了。
“寡人记得,你一向对韩非的学说坚信不疑,可是为什么你如今的主张却和他的思想有所出入呢。”
“你竟然说,要在一个国度之内,分阶段、分地区地施行不同的法令和政策。”
“难道你忘记了,韩非在五蠹之中说过。百姓一向屈服于权势,很少有人会被仁义感化。”
“你为了那些少之又少的人,去违背大多数人的利益为事。寡人可以容许你偶尔为之,但是你不能总是想着要靠仁义去治理天下。”
“五蠹篇目里,韩非曾经说,古今的风俗有差异,所以新旧时代的应对措施也各不相同。如果想用宽容温和的仁义政策治理动荡乱世当中的百姓,就好没有缰绳和马鞭,却要去驾驭性格暴烈的马匹一样。”
“这就是因为不懂而造成的祸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