昧来侍奉恒沙诸佛。这时候,他这种追求世俗名利的这种习气、这个颠倒想,消灭无余啊!因为你一个人,他会产生烦恼,他肯定向外攀缘,一定住在事相。所以《楞严经》它是从根本对治,把你那种有所得心除掉以后,这些枝叶花果自然消失掉了。
不过蕅益大师说:这里的歇灭无有是指他远离粗的烦恼,就是远离遍计执,但是没有离开依他起。他知道外境是内心所变现的,所以没有什么好执着的,都是虚妄的。但是他对于能变现的那一念心──依他起的心,还是有所住;他远离外境的住,但是他没有远离对内心的住。
他在什么时候才有真实的成就呢?等到燃灯佛出现于世的时候,他把那个能变现的、明了的心──依他起,也把它放掉,这时候远离外境的执取,也远离内心的执取,成就无上妙圆识心三昧。这个以《唯识学》来说,是证得圆成实性,远离遍计执也远离依他起。遍计执──指的是外境的执取;依他起──是内心的执取。
这时候他所觉悟的真理是什么呢?所有的圣道,一定是对真理的觉悟,我们看他是怎么觉悟的?他能够看到无穷尽的虚空,在虚空当中十方的国土,这个国土当中有『净秽有无』;这个净是清净的四圣法界,这个秽是染污的六凡法界,那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呢?
有——从依他起的角度、从因缘果报,有它暂时的假名、假相、假用,叫做因缘有。
从本性来观——它是自性空,叫无。
所以说:这个世界到底有、没有?那得看什么角度来看。从因缘来看,它的确有它的假相;但是从它的真实义来看,它的确是本来无一物的。那么这些『净秽有无』,都是怎么回事呢?都是我当下一念心之所变现,所以我了如是『唯心识观』的缘故,我现在能够一念心识流出无量的功德庄严。
佛陀在《楞严经》的前文,有一段讲到:凡夫的一念心啊,流出种种的障碍,你汝暂举心,尘劳先起。为什么你起心动念你就烦恼重重?为什么佛陀心一动,那是无量的功德自在呢?这个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