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那些关于文字审查和出版监管等方面的规定几乎是名存实亡。
几乎没有什么实际作用。
除非你的作品太过露骨低俗并且被人举报。
或者上级下达了整顿清理的指令。
否则根本没有人会来过问你。
因此,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
国内的文化产业正处于改革初期阶段。
缺乏有效的监管,导致各种思潮泛滥。
既是文学创作的春天。
也是一个自由生长、混乱竞争的时代。
这样的环境,既容易滋生“毒草”,也容易催生名家。
比如说那个后来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人物。
他的高峰期,基本上就在这个时间段里。
再提一个更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华人。
只不过这家伙早早地加入了法国国籍。
成为了法籍华人。
他的获奖作品,也是在八十年代初创作完成的。
为什么呢?
道理其实很简单,就好比战国时代容易出名将一样。
等到日后监管加强,管控严格了。
这样的人才就会变得稀少。
起初,曹正伟采取的是全面撒网的方式。
主要创作一些煽情的情感类和惊奇类短篇小说。
毕竟前世这类作品层出不穷。
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记忆也很清晰。
于是,他向各大知名杂志投稿。
例如《读者文摘》、《故事会》、《科学画报》、《科学文艺》等等。
都曾投递过不少稿件。
这些杂志社几乎都接受了他投稿。
并且大部分稿件都给他支付了一定数额的稿费。
但是渐渐地。
他意识到通过在各家杂志上写短篇小说和科普文章的方式来赚钱实在太少。
如果一直这么下去。
恐怕不用太久,自己就会陷入江郎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