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始之前再多看两眼。
大概一刻钟左右,老爷太太来了,他二老坐在一边,夏林见状手中的扇子一收:“好,放下书来,要开始了。今日考校,其问有三,你必全给答对,否则便不算过关。”
“你问吧!”
看到少爷信心满满的样子,夏林的扇子在手中一转:“韩非子之著扁鹊见蔡桓公,公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若你为扁鹊,当何以回之方能免桓侯之死。”
这可就不再是死记硬背题了,基本上可以算定为一个主观题,这种主观题的解析其实就是策论之术的基础,只有能把这些主观题融会贯通方可撰写策论。
而要想写通,那必须要从不同的角度熟读文章,以圣贤之见来为自己的观点作为佐证。
第一题少爷只是停顿片刻便开始摇头晃脑的答了起来,回答的不算好,但也算不得差,不过引经据典倒也用上了不少典故,而且关联性也不错。旁边的林老爷那听得也是频频点头。
夏林坐在旁边静静听着,然后缓缓展开扇子轻轻摇晃起来,看到他的脸上带笑,少爷那可就自信多了,声音也变得洪亮起来:“桓侯先入为主,刚愎自用,初见便已有取死之道,扁鹊谏之也不得其法,依我之见倒不如取信旁人为上,病症有发而不自知者,却能从旁之小人……”
洋洋洒洒一堆,意思就是先哄着来,哄不了蔡桓公就哄他身边的人,反正先忽悠一通再说,总之还是挺符合那种为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特质。
夏林没有批判好坏,只是笑着点头,他回答的好不好,其实不算好,前头还行后头有点拉胯,但问题是他在十天以前还是个不学无术的超雄少年,现在都能生搬硬套几句成语典故而且还对文章有了自己见解。
这不是好,那还有什么是好。
一连三题,难度层层递进,少爷的回答也都有惊无险,但却把老爷给听高兴了,他二话不说赏了二百两银子给夏林,然后还给少爷拿了五百两银子的零花钱。
不为其他,高兴啊。这是真的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