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每期的作品投票,他的目的都是让《青春派》不再做单纯的内容输出,而是一个文学的游乐场。
至于内容,张潮并不担心,所有的稿件他都看过,并没有预想的那么“严肃”或者“纯文学”。
毕竟这些作者不过二十上下的年纪,不管以后他们的作品有多“深奥”,现在的他们作品还都比较清浅。
张潮的《大医》,是整本杂志最显成熟的作品。
《青春派》的读者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冲着张潮的新作来的。而《大医》极大地满足了这批人对张潮“成长”的期待。
同时也打消了对张潮不再写“青春文学”后,一定会迷失自我的质疑。
《大医》以恢弘的历史画卷为背景,用细腻而感性的笔调,勾勒出三个青年的从医之路。
虽然创刊号的2万多字只是开头,但是其紧凑的节奏和富有压迫力的灾难氛围,已经让人欲罢不能。
4月下旬,在燕师大作家班的创作课程,直接变成了张潮的《大医》心得分享课。
这节课的授课老师正是《一句顶一万句》的作者刘振云,他在课堂上说道:“过去我们基于现实历史题材的作品,往往是走两条路线——其中一条,是写小人物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和奋斗,如何在历史进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另外一条路线,则是把历史中的真实人物当成主人公,对他的形象进行艺术化的再创作,丰富细节,写出他在历史进程中起到的关键作用。
但是张潮的《大医》走出了第三条路——将虚构的文学人物与历史事件紧密相嵌,甚至与真实的历史人物充分互动,让虚构人物在历史进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这不仅需要扎实的历史功底,充分、自如地掌握和运用历史资料,还要有极强的构思和逻辑能力,才能在虚构和非虚构之间游走自如。
——你是怎么想到这样写的?和我们讲讲看。”
同学们都起哄道:“张潮,你可要老实交代。抗拒从严哦!”
张潮被刘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