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句后,孙宇话锋一转:“听闻范公子在京都这段时间,可是声名远扬啊,诗词、马球样样精通,不知范公子对这朝堂局势,可有什么独到见解?”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狡黠,显然是在试探范闲的立场。
范闲心中一凛,脸上却不动声色,微微一笑道:“朝堂之事,错综复杂,范闲不过是一介书生,初来乍到,不敢妄加评论。
但在范闲看来,各方势力皆为庆国之基石,理应相互协作,共促国家繁荣。”
他的回答滴水不漏,既没有明确表态,又巧妙地展现了自己的大局观。
孙宇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赏:“范公子果然见识不凡。”
然而,他心中却暗自思忖,这范闲看似温和谦逊,实则心思缜密,难以捉摸。
与孙宇交谈过后,范闲在大厅中缓缓踱步。
他一边观察着周围的环境,一边留意着众人的言行举止。
这时,他注意到角落里有几位权贵子弟正低声交谈着,眼神时不时扫向自己,似乎在议论着什么。
范闲心中一动,装作不经意地朝着他们走去。
哟,这不是范闲公子吗?”一位身着蓝色锦袍的青年男子看到范闲走来,阴阳怪气地说道。
此人乃是礼部侍郎之子赵康,之前在宴会上曾被范闲的诗词抢尽风头,心中一直耿耿于怀。
范闲微微拱手,脸上依旧挂着礼貌的笑容:“赵公子,别来无恙啊。
?
赵康冷哼一声,眼中闪过一丝不屑:“范公子如今可是京都的红人,自然是意气风发。
只是不知范公子背后是何人撑腰,竟能在这京都混得风生水起。”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挑衅之意,周围的人听到这话,纷纷投来好奇的目光,大厅中的气氛瞬间变得有些紧张。
范闲心中涌起一股怒意,但他强压怒火,脸上笑容不变:“赵公子说笑了,范闲不过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在这京都讨生活罢了。
何来撑腰一说?”他的眼神坦然,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