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谋私,很多行为都过了红线。
以前李治为了维持朝堂稳定,故而没有理会他们。
如今见他们依然不知收敛,也就不再手软,该降职的降职,该革职拿问的拿问。
原本他这一番动手,可能会让朝堂以为他对皇后不满,所以才对拥武派官员动手。
如今因李弘被立为太子,影响刚好对冲了,皇后的地位依然稳如泰山,朝堂的风波也降到了最低。
唯一受损的就是那些拥武派官员了。
李敬玄、许敬宗、崔义玄等人还好,都把分内之事做的很好,并未受到波及。
李义府更不提,喜得太子宾客一职,前途无量,只怕很快又能拜相。
袁公瑜、王德俭、侯善业等人,却全都被贬了职,外放的外放,降品的降品。
袁公瑜最惨,他担任大理寺中丞时,得罪了不少人,而且当年还在朝堂之上弹劾过裴行俭。
裴行俭并未忘记此事,虽然此事幕后是武皇后主使,但裴行俭已经与武皇后缓和了关系。
如今武皇后与袁公瑜也几乎断了联系,裴行俭也就不客气了,上奏弹劾袁公瑜。
李治对裴行俭的奏章自然要重视几分,为了让他在安西好好办差,下旨将袁公瑜贬出长安,担任一个小县的县丞。
袁公瑜无可奈何,只好来到李义府的府邸,向李义府求情。
李义府倒并没有将他拒之门外,命人将袁公瑜请入书房。
“李兄,袁某实在走投无路,只能来求你,还请你看在当初我提醒你的份上,帮我一把。”
当初李义府得罪了长孙无忌,险些被长孙无忌贬出长安。
幸得袁公瑜提醒了他,李义府才连夜向皇帝效忠,被李治留在了长安。
李义府给他斟了杯茶,感叹道:“袁兄,不是李某不帮你,如今朝局动荡,人人自危,李某保住自身,尚且吃力,实在保不住你。”
这明显是推脱之言。
纵然别人自身难保,李义府新任太子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