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日军开始步步为营的包围行动后,根据地的气氛愈发紧张。每一个人都清楚,一场生死攸关的大战即将来临。王芳站在临时搭建的瞭望台上,望着远处隐隐可见的日军营地,眉头紧锁。日军的包围圈如同一把逐渐收紧的铁钳,留给根据地的空间越来越小。
这段时间,王芳日夜未眠,和骨干们反复商讨应对之策。他们尝试过突袭日军的补给线,试图打乱对方节奏,但日军防守严密,几次行动都收效甚微,还折损了一些战士。粮食储备也日益减少,伤病员的药品几乎耗尽,情况万分危急。
一天傍晚,王芳独自坐在桂花树下,思绪万千。赵卫华牺牲前的画面又浮现在眼前,她仿佛听到他在耳边说:“一定要带领大家活下去……”就在这时,一名小战士匆匆跑来,手里拿着一块烧焦的布片,气喘吁吁地说:“王……王姐,这是在战场上捡到的,好像……好像有字。”
王芳接过布片,借着微弱的光线仔细辨认。上面模糊地写着一些地名和时间,似乎是日军的作战部署。虽然信息残缺不全,但王芳敏锐地意识到,这可能是突破困境的关键。她立刻召集众人,研究布片上的内容。
经过一番分析,他们推测出日军在三天后将有一次大规模的换防行动,而在换防的间隙,有一处山谷的防守会相对薄弱。王芳心中燃起一丝希望,她决定抓住这个转瞬即逝的机会,带领根据地的军民突围。
然而,突围并非易事。要穿过日军的封锁线,不仅要避开巡逻的士兵,还要确保老弱病残能够安全转移。王芳精心制定了突围计划,将队伍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由经验丰富的民兵组成先锋队,负责在前面开路,清除障碍;第二部分是主力队伍,护送伤病员、妇女和儿童;第三部分则是后卫队,负责断后,防止日军追击。
在突围前的准备时间里,根据地的每一个人都行动起来。战士们擦拭武器,检查弹药;村民们将仅存的粮食和物资打包整理;妇女们则忙着为战士们准备干粮。王芳穿梭在人群中,不断鼓励大家,给每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