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
今得蒙诏令,虽不能至,亦当分遣将帅,冒险入洛,身处于外,而心无不在汉室,乃袁公匡扶天下之素志也
若不奉迎天子,安能扶社稷,挽天倾?他日天子落难于曹操、袁绍之流,为其挟天子以令诸侯,处处受制于人,悔之晚矣!”
此话一出,陆逊心中警兆大生,暗道不好,这简直是强盗逻辑,他周公瑾居然在威胁逼迫,强行要救天子?
依周瑜所说,现在不是想不想救天子,也不是能不能救天子,而是不得不救天子!
你不救,便有他人救,届时他人挟持天子以号令天下,诸侯从是不从?
从,则受制于人,不从,即为反贼!
而若救天子,便如高祖为义帝发丧,不管能不能救成,做出这个表态,也能令天下归心。
可此去洛阳,艰难险阻,生死未卜,老师定然不能亲往,而能代表他奉迎天子之人,袁耀年方六岁,必不可能。
如此,也唯有......
果然,周瑜意气风发,以目示孙策,曰:
“伯符,还不为袁公分忧!”
事发突然,孙策明显愣了一下,但他和周瑜多年默契,很快反应过来,即刻挺身上前,长拜不起。
“若有难处,策,愿为义父分忧。”
情知时机已至,天高海阔,当孤注一掷,孙策虽然长拜,却锋芒毕露,慷慨壮烈!
“只需三千人马,虽诸侯难越,吾往矣!
此行必奉迎天子,以归寿春,纵然事败,虽马革裹尸,亦保天子无虞,绝不使国朝社稷,落入他人之手。”
他单膝下跪,再拜曰:
“为图义父之志,愿效犬马之劳,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这一刻,纵使是陆逊涵养,也被周瑜、孙策这套不要脸、不要命的配合气的想骂人。
这玩意根本不跟他辩论计策的可行性,或者具体如何施行,直接把计策打成不管能不能行,反正必须要做!
这不耍无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