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不动,会坐视袁绍与公孙瓒、张燕决战。
赵基是皮毛之患,不值得浪费精力。
田丰也赞同沮授的看法,认为赵基势力新兴,所部新取太原锐气正盛,不应该对抗。
放任一段时间,军吏开始享受,军队锐气消散,凝聚力下降,反而就好对付了。
他们两个人基本代表了冀州本土派的意见,那就是放弃高干,让高干自己去拼命。
更令袁绍为难的是元从士人的立场也分化了,汝颖士人如郭图、荀谌想要救高干,而南阳的许攸、北海的逢纪则持反对意见。
私下时,许攸呈上自己的意见:“今赵贼挟持朝廷,明公若发大军应战,公卿紧迫,必与赵贼同心。再者,大军入上党,何人为将?”
关键就是,谁来领这支大军。
经历过鞠义之乱后,袁绍也担心大将督兵于外,被赵基策反。
对方挟持朝廷,一纸诏书,就能让督兵大将毫无道德压力、理直气壮发动兵变。
这种临阵策反的事情,其实赵基也干不了几次。
每策反一次,朝廷掌握的力量就强一分;干的多了,朝廷势力增强,反而能把赵基吃掉。
即便这样,袁绍也不敢赌。
双方决战之际,两三万人叛变倒戈,此消彼长,造成的恶劣影响太过于深远,几乎是致命的。
许攸不见袁绍反驳什么,就知道说到袁绍心里了,又说:“朝中诸公又怎么会甘受赵贼摆弄?我军严守滏口,赵贼进取无望,与列位公卿必生龃龉。那时上下相疑,其势自解。”
不管公卿干掉赵基,还是赵基干掉夺权的公卿,都会失去威胁。
袁绍不怕朝廷的威望、大义,也不怕赵基的强锐;怕的是双方合并,优势互补。
没有拳头的朝廷,那有什么好怕的?
只要袁绍自己不乐意,朝廷的使者就无法活着抵达邺城!
“子远所言甚是,可不救元才,恐失军心。”
“明公,元才乃明公之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