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举孝廉一事上,刘辩实难多加干涉。
刘辩揉了揉眉心,神色间透着几分无奈。
他是凭借古文学派为助力,在政治上逐步稳固太子之位,在古文学派刚刚收获第一份回报之际,就要下场干预。
况且这些被举孝廉的古文学派或太子党亲眷、弟子,在忠诚度方面至少具备一定保障,亦是当下太子府臣属的重要来源之一。
所幸三公和尚书台在他的监督之下,会进行正式的考核流程,不至于让一群酒囊饭袋或是只会高谈阔论的清流名士借孝廉之路入仕。
如今能够通过孝廉途径入仕者,要么在策问中对政务庶务有独到见解,要么具备在太学担任博士的治经水平。
既无治民之能,又无治经之术,何以为孝廉?
孝廉名册上的这些人,若无意外,亦将进入太子府任职。
这些人或身怀才具,或已有在地方担任郡吏、县吏的经验,虽经验尚显不足,却也能勉强维持太子府的日常运转。
“宫台行事沉稳有度,且年过而立,这一年半载中或许会有诸多属臣入府,便晋升为太子庶子吧。”刘辩目光温和地瞥向右侧下首处正在处理奏疏的陈宫,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淡淡的笑意,开口道,“届时汝当费心,令彼辈早日熟稔太子府诸多事务。”
陈宫欣然领命,太子这话里分明是有让他在之后的这段时间里,作为老人去多带带带新人,帮他们适应新环境和新工作,这不就是太子中庶子的职责吗?
而且太子夸他行事沉稳有度,这难道不是高度的评价吗?
刘辩看着陈宫溢于言表的喜色,并没有说些什么。
陈宫有智而迟,听上去这个评价似乎还挺中听的,但若是换个词,那便是好谋无断。
陈宫是多谋之人,但他不善于做出决断,这并非是说他做出的决断是错误的,只是他在要紧事务上,若非思虑再三不会轻易做出决断。
尽管最终的决断多是正确的,但却失了时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