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和七年春,岁在戊午,三月二十六,谷雨
太史令占卜,天呈吉象,大利远行,大利征伐,是上佳大吉之日!
谷雨时节于南方之地,预示着润泽谷物之雨水将至,于秦岭淮河以北之地,则意味着霜停。
北方霜停,气温渐次回暖,此为天时之利,不仅益于大军行进,且使得军资器械在部分路段可借水路之便运输,极大地便利了后勤补给。
雒阳谷门外,北郊六里之处,设有北郊坛。
太子身着冕服,神情庄重肃穆,携文武百官亲临北郊坛,登坛设祭。
坛外,北军、羽林骑、虎贲禁卫以及太子府卫士拱卫四方,十万良家子亦驻扎于北郊,手持兵刃身披甲胄,随时做好了出征的准备,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蓄势待发的气息。
皇后及文武百官,皆谨遵古礼沐浴斋戒三日,而后齐聚坛下,目光皆聚焦于身着冕服的太子,望着那道身影一步一顿,登上这座四四方方的北郊坛。
南郊祭天,北郊祭地,而天圆地方,故而北郊坛为方形形制。
但北郊祭祀通常并非此时,按制该是“夏至日于此以祭地,冬至日于此以迎冬”。
不过若有需求,亦可临时增设一次北郊祭祀。
而此次北郊祭祀,便是为了提振即将出征的十余万大军之士气。
北郊所祭之地神,乃被尊为地母的后土母神。
在后汉时期,后土神职多元,不仅为中央之神与地母,且兼司地母所衍生出的社稷之神、农神、谷神等职。
且在佛教浮屠所引入的神话体系进入华夏以前,华夏的冥土名为“幽都”,由于“万物长于地而归于地”的概念,这位后土母神也被视为主宰“幽都”的神明,掌管着亡者的世界。
祭祀这位后土母神,,一则祈求其庇佑大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保障大军后勤无忧,二则祈愿其护佑每一位为国家安定而捐躯的士兵,使他们死后能于“幽都”得以安息,安居乐业。
生有赏赐,死得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