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个初夏的黎明。
李明在闹钟响起前五分钟就已经醒了。窗外微蓝的天色中,几颗残星还在坚守着夜的最后阵地。他轻手轻脚地起身,尽量不惊动同屋熟睡的室友。
这是他在考古研究所宿舍的第三个年头。二十七岁,北京大学考古学博士在读,没有惊天动地的发现,没有学术突破,只有一篇尚未完成的论文和一堆已经堆满桌面的资料。再普通不过的学术生涯。
“又是一个四点半。”李明看了眼手机,自嘲地笑了笑。
这个习惯是他从本科时代养成的——每天早起整理思路,然后去跑步。今天也不例外,他换上运动服,戴上耳机,轻轻关上宿舍门,沿着安静的校园小路开始了晨跑。
李明喜欢这段时间。没有喧嚣,没有会议,没有导师的催促,只有自己和思绪。他的博士研究方向是夏商时期的玉器工艺,看似传统,但他一直坚信,在那些精美的古代艺术品中隐藏着更多未解之谜。
“明哥,这么早?”校园保安老张远远地打着招呼。
“习惯了,”李明挥挥手,“您值了一宿班?”
“马上交接,”老张笑着点点头,“对了,听说你们要去山西实地考察?”
“后天出发,”李明放慢脚步,“这次是跟随薛教授,去调查一处新发现的商代墓葬群。”
“那可得小心点,”老张神秘兮兮地压低声音,”我老家就在山西,那边的山里有些地方,挺邪乎的。”
李明笑了:“张叔,您又来了。二十一世纪了,还信这个?”
“你们读书人不信这个,但山里的事,有时候科学解释不了。”老张摇摇头,“反正小心点没错。”
告别老张,李明继续他的晨跑。晨光渐亮,校园里开始有了零星的人影。他跑到人工湖边,在长椅上坐下,望着平静的湖面,思绪却飘得很远。
作为一个科班出身的考古学者,李明一直秉持科学严谨的态度,但骨子里,他又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浪漫。那些出土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