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关西国际机场,傍晚时分。李明一行五人走出海关通道,立即注意到等候区域里一个身着深蓝色正装、举着写有”北京大学考古交流团”牌子的年轻女子。
”您好,欢迎来到日本。我是川岛明日香,阴阳厅国际联络部助理,”女子用流利但略带口音的中文打招呼,”藤原部长派我来迎接各位。”
林雪上前与她握手:”谢谢接待,我是林雪,这是王教授、李明以及我们的两位研究助手。”
”久仰大名,林女士,王教授,”川岛明日香礼貌地点头,然后她的目光停留在李明身上,眼中闪过一丝审视,”尤其是李先生,您在源力研究领域的''特殊贡献''我们有所耳闻。”
她使用”特殊贡献”这个词时微妙的语调变化没有逃过李明的注意。显然,阴阳厅对他的了解超出了官方介绍。
”我只是个初学者,还在向前辈们学习,”李明谦虚地回应,同时悄悄感受着周围的源力环境。
日本的源力氛围与中国明显不同。如果说中国的源力如同深厚绵长的大河,那么日本的源力则更像是紧密盘绕的细流,更加集中而尖锐。这种差异不仅反映在自然环境中,也体现在人为构建的源力结构上。
”我们已经为各位安排了住宿,”川岛带领他们走向一辆黑色商务车,”明天上午会有正式会面,今晚请先休息调整时差。”
车辆驶入京都城区,古老的神社和现代建筑并存,展现出这座城市独特的魅力。李明透过车窗观察,注意到城市中隐藏着数个微妙的源力节点,形成一个精密的网络。
”日本的源力结构非常特别,”王教授低声对李明说,”他们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在修建特殊的神社和寺庙,实际上是在构建一个巨大的源力阵法,覆盖整个岛国。”
”为什么要这样做?”李明好奇地问。
”防御和平衡,”林雪插话,”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上,地质活动频繁。这个源力网络一方面稳定地质能量,另一方面也形成了一种屏障,使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