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9月7日,威尼斯,阿曼运河大酒店。
“路,这位是哈维。”
“哈维,这位是优秀的青年导演路宽。”
昆汀一边唾沫横飞地吹嘘着《爆裂鼓手》,两手也不由自主地摆着动作。
毕竟他有意大利血统,手不动不会说话。
“你那天应该跟我一起去看看那部电影,绝对是佳作。”
“哦,呵呵,昨天威尼斯给路加场了,我看了。”
路宽和昆汀还等着他的下文,没想到这个满脸头发的死肥猪只端起威士忌抿了一口,不再说话。
距离《爆裂鼓手》首映已经过去三天,电影口碑大爆,观众要求威尼斯加映了几场。
“你们的场刊评分好像不高啊?”
路老板心里一沉。
他请昆汀介绍铁杆盟友哈维聊海外版权,来之前就已经想到他会拿场刊评分说事。
威尼斯电影节的场刊是每日一刊,记录了电影节期间的观影日程、影片介绍、影人采访以及对影片的深度剖析。
为什么《爆裂鼓手》的观众缘很好,但是场刊评分很低呢?
因为场刊评分的话语权是掌握在意大利资深媒体和影评人的手中。
日前,路宽在积极接受采访时提出的《爆裂鼓手》是文艺片和好莱坞精神的融合这一言论甚嚣尘上。
虽然没有得到本届大会主席德哈登的公开赞赏,但是影评人们已经对他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不伦不类的音乐片”
“丑化教师形象的法西斯电影”
“没有技法、没有镜头、没有内涵的电影垃圾”
威尼斯的资深影评人高举着反好莱坞的口号,怎么可能在场刊评分上给予《鼓手》高分。
场刊 />
路老板当然知道这个犹太商人的秉性,也不着急自辨。
“你可以等一等,或许颁奖礼结束后情况会更明朗些。”
哈维一脸嘲讽:“东方的小子,你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