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电影叫《塘山大地震》,但是讲的只是一个家庭的故事,而且是地震之后的故事。
观众们想看的全景式描绘的大地震始终,包括震前的平静和异响、震中的巨大破坏力、震后的星夜救援都很少。
实际上讲的只是徐凡家庭的一个故事,在这样的历史场景面前显得太单调,也太标题党。
路宽继续解释:“按照贵方的思路去拍,在电影前三分之一的部分地震剧情就结束了,后面全部是横跨了三十年的恩怨情仇和城市变迁。”
“如果是这样,那电影不如改名叫《余震》。”
赵永和姚建国等统筹小组成员面面相觑,想反驳又觉得无从下口。
仔细想想,的确如此啊。
他们光顾着通过三十年从无到有的建设历程来提高塘山的美誉度、知名度,但是忽略了电影本身的故事性。
这拍的是一部院线电影,而不是纪录片。
有些话领导不适合张口,姚建国笑着代劳:“路导,还请您不吝赐教。”
“赐教客气了,我们的目标一致,都是为了提高地区影响力,展现民族精神,我简单谈谈吧。”
路宽喝了口水:“这部电影,需要用传统中国文化的内核,加上好莱坞的电影工业流程去完成。”
“我先说好莱坞是怎么拍灾难片的。”
“当年斯皮尔伯格拍《大白鲨》,没有模型,他花了近500万美元自己做了一个,后来就变成了鲨鱼怪物片的开创者。”
“从电影立项开始,他们的营销和炒作就一直在这个大白鲨模型上,结束后还盖了个主题公园。”
“这个想法我们是需要借鉴的。”
路老板指着众人面前的宣传材料:
“通过影视剧推动城市形象和名片的打造已经很常见了,80年代的《少林寺》捧红了少林寺,一谋导演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让乔家大院走红。”
“还有张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