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业内的重量级电影人,来保证电影节有足够的曝光度,和覆盖全球的影响力。
第2/2页)
除此之外,欧洲电影人肯定是电影节评审的中坚力量。
而亚洲、非洲或者南美地区的电影人,也时常会进入席位。
而这些评审的身份,除了传统的导演、演员外,作家、影评人、音乐人、制片人也有机会进入评审团。
在电影节的十几天时间里,评审们每部电影都要看。
这可不是轻松活儿,每天聚在一起,讨论每部电影的优劣。
电影节决定哪些电影会入选竞赛单元,但他们不能影响评审会的最终决定。
这里会出现什么问题呢?
评审们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甚至交流的语言也不一样,通常情况下大家都用英语交流,但如果你的英文口语水平不够好,表达能力不强,自然会影响你在评审会中的话语权。
但你说电影节的评审会都能做到没有偏袒,没有私心,那是不可能的。
在评选期间,一位强势的评审,可能会对奖项的评选有直接的影响,甚至盖过评审团主席的影响力,比如最出名的戛纳“失败者”,戛纳电影节惨案制造者,法兰西玫瑰——伊莎贝尔·阿佳妮。
戛纳差一点就被这位柏林、戛纳双料影后,给弄的名誉造地。
她在1997年,出任第50届戛纳评审团主席。
在评选过程中,完全被意大利导演南尼·莫莱蒂利用小动作架空,失去了对评审团的掌控。
阿佳妮原本希望自己心仪的《意外的春天》拿到金棕榈,但莫莱蒂却喜欢《樱桃的滋味》、《鳗鱼》两部影片。
强势的莫莱蒂先是强调《樱桃的滋味》多么的出色,鼓动大家为影片投票,等拿到票数后,他又表示其他影片其实也很出色,于是劝说阿佳妮设立双黄蛋,让她以为这样可以保住《意外的春天》拿到大奖。
但等阿佳妮同意后,莫莱蒂就彻底翻了脸。
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