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怨地向村口走去。
车轮在黄沙地上压出粉尘和长长的车辙。镜头沿着车辙前进,追随着驴车灰黑色的车轮胎上的花纹。
辘辘的轮子停下了,镜头从车轮向上移……驴车已经变成了一辆蓝色的三轮车,两个十三四岁的少女从三轮车的车斗中跳了下来。
晓晓和小越都长大了。
“后天你俩就要上初中啦!”梦丽大方地宣布道,“一人挑一身新衣服!”
晓晓和小越跟在梦丽身后,走进一座大棚市场。大棚中的商品琳琅满目,丰富多样。走着走着,晓晓忽然指着一个卖针头巴脑、碎布线头的的摊子,挤眉弄眼地朝小越笑了起来。
小越微微一愣,随即和晓晓一起,推搡着笑成一团。
“后来我才知道——”
旁白女声再次响起。
“后来我才知道,哑婆那时候穿的那件衣服,叫百家衣。是哑婆用各种捡来的碎布头、别人不要的脏衣服,甚至是丢弃的尿布拼在一起,亲手缝成的。这是哑婆最喜欢的一件衣服,几乎每天都要穿在身上招摇过市,村里每个人都认识这件衣服……”
随着旁白女声,各种画面在镜头中一一闪过。
“小越她爸终于有一天忍无可忍,亲手把这件衣服从哑婆身上扒下来。塞进灶膛里烧了。”
这里配的画面是哑婆凄厉惨叫的场景,但却巧妙地做了消音,画面中只有哑婆张着大嘴狰狞的脸,画面外是旁白潺潺如流水的声音。
商叶初本以为《哑婆》的剧情会很平,像一部灰黄色的纪录片一样。观看了十几分钟后,却发现这部片子很有几分真正的电影的质感。
毕竟是荧幕首作,古文华的剪辑手法还有些稚嫩。加上剧组穷得都快当裤子了,题材又是乡村片,场面也不可能多么大或者华丽。但朴素并不意味廉价。
古文华的取景很漂亮——这个漂亮当然不是指画面多么风景如诗,而是指构图干净,极富简约之美。无论是村落的远景近景,还是土地与人,电影的每个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