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良策想要真正施行,造福万民,难度可不小。
黄玄龄倍感头疼,不由得朝楚逍投去了问询的目光。
对此,楚逍早有预料,他猜到了黄玄龄心中的想法,直言不讳道:“不错,而这,才是本王今日要与诸位商议的大事。”
今日他提出的诸多问题,说到底,便是出在制度本身。
大魏施行分封制,藩王割据。
固然在巩固统治,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以及整体军事力量上,有很大的促进。
但,诸王分封而至,王权削弱,对地方权力难以形成有效监管。
长此以往,必生灾祸。
五州反王,便是最活生生的例子。
而他所拟定的计划,想要顺利推行,监管之责,也是至关重要的。
借着这个机会,楚逍直接将心中早已做好的打算说出:
“故此,为保证强国之策能顺利推行,本王建议,陛下在各州设下刺史,太守,州牧之职,分管各州监察,行政,军事之责。”
“施行流官制,三年一换,如此,十年之内,我大魏必可兴盛!”
楚逍慷慨陈词,掷地有声。
流官制?
提出的流官制更是新颖,让司马昭阳等人都是心中一震。
这流官制,说来也十分简单,便是各州重要官员,三年一轮换,避免结党营私,徇私舞弊等事件的发生。
总体来说,利大于弊。
只不过,当楚逍提出流官制的时候,大殿之内却是安静了下来,众人无不面露怪异之色。
监察,行政,军事的权利被分化,岂不是变相的意味着,在削藩?
削藩,在大魏之中,一直都是一个敏感的词汇。
稍有不慎,便会滋生异心。
就连当初的魏王,也是不敢提及分毫。
他们却是十分意外,战事刚刚平息,楚逍便大刀阔斧,催动朝堂改革。
其中,幽州,冀州,青州,扬州等地倒是好说,早已归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