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的便一股脑往外拽。
“母妃连韶脑,松香都不许点,重华宫本来就闷得慌,原先还能上一上常先生的课,如今太后娘娘身子骨不好,虽说不要孙辈侍疾,可总也不好做儿孙的还能平心静气地日日去上学吧?昨儿个,老六又跟着黎大人去江南了,重华宫里连个能说话儿的人都没有。宫外头的人不知道三姑母的官司,宫里头的人谁不知道?大觉寺是个什么地方,循规蹈矩的女儿家能去哪儿吗?陈娘娘宫里照旧穿红着绿,只有母妃最守规矩。”
放在前世,欢宜打死也不会同行昭说这一番话儿。
行昭也不知是该感慨还是该遗憾,前世里行明也不可能尽心尽力地帮她打听活动,更不可能帮她照料荷心和荷叶,欢宜在前世是个话不过半句,言前想三分的端娴公主。
如今她却成为她们身边值得信赖的人了。
她没来得及改变母亲的命运,却在一朝一夕之间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淑妃娘娘守规矩还不好?这几天乐伎苑里头都没了动静,四皇子也晓得事有不对呢...”行昭指了指内间挂着的那套水色莲纹挂罩,笑说:“皇后娘娘也将阿妩原本的绛红罩子换了下来,总归是出了丧事,该做的都得做。”
皇帝也不愿意在面上来作践自己的胞妹吧?
可心里一直压抑着的怒气又该往哪里发呢?
欢宜是过来闲话家常的,闷在心里头的话儿吐了出来,便转了话头。语气变得郑重起来:“过几日就该行大殓礼了吧?打头摔盆捧灵的定下来了吗?总不能要天家的儿郎去打头吧?卫国公家。冯家多的是小儿郎...”
可都不是应邑生的啊!
女人天性好言。欢宜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娘子,既是出自好奇心问这番话儿,更是出于试问内情,毕竟应邑被送到大觉寺的理由有些站不住脚——长公主小产后神思恍惚,需要在佛前供奉,又有暴毙而亡在后。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不对劲,可一个公主,一个女人又能犯下多大的罪孽?
可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