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打书 > 历史军事 > 太平天国 > 第一六○章家贫出孝子,国难见忠臣?

第一六○章家贫出孝子,国难见忠臣?(4 / 5)

第四是“好以利禄驱众”。被时人誉为识时务之朝廷新秀的李鸿章,虽然出身儒生,但却在“西学”和“变局”的影响下,已经产生了疏离儒学的倾向。他注重“治国平天下”,开始漠视“以修身为本”;注重事功,漠视为人;张扬功利主义,否定儒家义利观。他曾直露地说,“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耳,我无利于人,谁肯助我?”功利既是李鸿章搏击宦海的动力,又是他驱策部众的工具。他遴选部众,“着重于经世致用。凡有谋略而干练,必受到赏识擢拨,文章道德,尚在其次。”李鸿章以功利为纽带,先是在他所控制的忠义救**水师,继而在相当的范围内,结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

李鸿章是清王朝的忠臣。他出身于崇尚宋学的官僚地主家庭,自幼受到严格的封建传统教育。在他的心目中,忠君观念根深蒂固,他鼓吹君臣之位不能僭越,疆吏不可“窥测朝廷之迹”。他不傻,他看出来了满清统治风雨飘摇,犹如“敝絮塞漏舟,朽木支广厦,稍一倾覆,遂不可支”,但他仍然要“勤勤恳恳服侍皇室,决不另有他途”。他与清廷是要互相依存,荣辱与共。他需要依靠清朝皇权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清廷也将需要依靠他“安内攘外”,维护清王朝的稳定。他幻想着要凭借清廷爬上权力顶峰,而清廷到时候则将把他誉为华夏栋梁,“无鸿章,无清朝”,这就是他的毕生理想所在。

在与俄国人频繁的接触过程中,从盟友那一贯不可一世的气势上,再回顾起以往堂堂天朝上国的屡次颜面扫地,他痛感由于中国国运之积弱,难以令人在世界列强、甚至是盟友的面前挺直了腰板说话,他以为,“国权随国势为转移,非公法所能钳制。”他深知洋人是向来“论势不论理”的。有鉴于此,他感到,中外实力相距悬殊,列强之“军械强于我,技艺精于我”,满清即使侥幸打垮了太平军,也是无法和背后虎视眈眈的列强去争夺于疆场的。尤其是潜伏在身边儿的这头俄国熊。

因而,对于慈禧太后的引狼入室,他非但没有任何的责难,反而给予其理论上的完

最新小说: 替嫁太子妃 南城亡事 城南政北 穿越之,小曼娘暴力驯夫 我一个考古的,怎么就权倾朝野了? 探花 唐女医之诗酒江湖军旅传奇 不许招惹阴湿男鬼 在国子监开小卖部 东宫娇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