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请先生不吝赐教。”
“呵呵……亲爱地林委员,您这是给我出难题啊,”马克思先生开心地笑了一会儿,随后说到,“在对你们那里的各种实际情况没有百分之一百的了解情况下。即便我能说出我的一些看法,但那也未必就一定会是对症下药。因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能够永远保持一成不变的理论,都需要顺应历史的进程而去不断地进行发展。所以,谈不上请教,咱们可以一起探讨。”
之后,马克思先生就林海丰提出的问题。结合他已经掌握了地太平天国政府的种种实际操着手法,表达了自己地客观而又中肯的看法。
在首先谈到似乎农民只有有了真正属于自己名下的田地。才会激发出更高昂的生产热情一事时,他并没有直接去回答林海丰的问题,而是反问林海丰,尽管在克里米亚与英法等国一战中遭受惨败,国内矛盾重重,但俄国的粮食仍然取得了大丰收,出口量激增,直接导致欧洲粮价下跌。而恰恰就是这个俄国,农民们还完全处于最原始的奴隶制度之下。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他们也会有所谓的热情呢?同样。在满洲人占据着你们的中国地时候,曾经也出现过所谓地康乾盛世。号称是国库充盈。不难想象,作为一个农耕大国,尤其是棉桑等经济作物只准种在“不可以种植五谷之处”,“招商开厂……断不可行”的满洲人统治下,所谓地国库充盈不过就是农业连续获得了几年的好收成,从而使得他们更多地搜刮了些税收而已。可问题是,那个时候的土地又都是在谁的手里?难道也会是“耕者有其田”?而且你们计算过没有,所谓康乾盛世时期的普通人民的收入到底是多少?真的比以前就好了许多吗?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可见,无论是奴隶制度下,还是殖民统治下,抑或是什么别的制度下,农民们的热情是随时都可能会有的,因为这里面存在着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那就是生存。农民们也许不情愿,但为了生存,他们依然要不得不去付出“热情”。所以,我以为,像你们那里所出现的这种争论,完全是对耕者有其田的